Tuesday, April 10, 2007

巴黎,我愛你 Paris, Je T’Aime


我愛巴黎這座城市,可是沒有去過;
這世上有多少城市能像這樣擁有未曾踏足該地的仰慕者?

或者說,一座城市所能承載的想像又有多深?
從陌生到熟悉、承諾與離別,
模糊暈眩的城市風景其實是我們心之所嚮的流浪空間;
可以是巴黎、是紐約、是東京、是台北,
是任何一個我們聚首以及生活,的城市。

台灣文學史讀本裡一再爭辯的定義:什麼樣的作品算是「台灣文學」?
那又什麼樣的故事能稱為「巴黎故事」?
這部電影作了寬廣的詮釋:
從巴黎人——生活、度日於此、被束縛綑綁於此的眾人,
乃至來自其他陸塊不同膚色的移民等;
到過客——度假的英國情侶、美國郵差、
在巴黎追尋戲劇理想,然後與法籍盲人相戀的美國女孩;
這些人、這些事,堆棧出眾多關於巴黎的想像,
而我們對一座城市的想像,永遠太多、太多…

在〈當日本人遇上巴黎人〉這篇文章裡這樣形容:『巴黎的萬種風情從文學、電影、藝術、建築、時尚以至女人,無不令人憧憬遐想,李奧.卡霍一部《新橋戀人》可以讓巴黎成為愛情聖地;蘇菲索瑪一雙迷離夢幻的眼神,讓人聯想整座城市的憂傷;海明威一本《移動的盛宴》,使巴黎成為美食家永遠的嚮往……,這城市由來是一個傳奇與浪漫發生的地點,偉大故事發生的動人場景。』
去過巴黎,才了解怎麼說我愛你,很多人這樣說吧…
片首片尾在塞納河上空施放的光燦煙火,那是巴黎在眾人眼中常見的形象,
一如第一高樓之於台北、行色匆匆之於東京,
但這部電影所集合的這些片段,並無意強化關於巴黎的廉價想像;
地鐵站裡莫名挨揍的遊客背包裡飛散出來,一大疊印在明信片上的蒙娜麗莎都在微笑,
正試圖打破這種已經被規格化了的印象。

艾菲爾鐵塔除了替遊客帶來美麗夜景,還是眾多名士葬身之地,
那麼對居住在這裡的人來說呢?
默劇小丑的社會地位也許無法擠入藝術家的席次,
但是他們能在這裡找到契合的另一個自己,以及旁人無法破壞的歡樂生活。

那異鄉人呢?
一個近東血統的母親將自己的孩子托養在育嬰中心,到法國人家裡幫傭看顧另一個嬰兒,
當嬰兒哭泣,這位母親唱的是自己熟悉母語的童謠,想必她的心裡正掛念著自己的孩子吧,
鏡頭在Catalina望向窗外的那幕畫下句點,美麗、而感傷。

巴黎的城市風景不只讓人戀愛,他們也會在這些被眾人熟知的場景中分手、簽字離婚。
巴黎多麼適合度假,多麼適合蜜月旅行多麼適合愛、以及戀愛,
但我們知道邱妙津,知道關於巴黎的想像再美,也無法阻擋死亡。
在這裡,行道樹磚檯上會坐著替女兒照顧小嬰兒的爸爸,入夜後卻會有吸血鬼夜行。
蒙馬特山丘上的好風景刻印在大家腦海裡,但原來當地人只能專注在尋找停車位上。

發生在廣場上的兩段故事我特別喜歡。
由遠而近的馬蹄聲把Juliette Binoche帶回勝利廣場中失去孩子的前一刻,
在精湛演技詮釋下,不需要眼淚和胡鬧,那雙緊抱孩子的手就訴盡了千言萬語。
那個真假難辨的擁抱究竟有沒有溫度呢?
終究,在確認過孩子的笑容後,她又有了重新生活的勇氣。

節日廣場上已經負傷還厚著臉皮搭訕救護人員的混混,一開始實在看得一頭霧水。
隨著故事慢慢推演,隨著那句「妳的腳一定很痠,因為妳在我夢裡跑了一整夜」,
隨著那首優美的歌深植到腦海中迴盪不去,隨著知道眼前這人是為了追妳而失去生命…
3分鐘後,我也靠那兩杯顫抖的咖啡掩飾了眼淚滴落的聲音…

有人說巴黎已經老了,不再是20世紀中期那個浪漫花都,
花神咖啡館也不再有羅蘭巴特、紀德、西蒙波娃和沙特的腳印。
有人說,巴黎只可遠觀,不好近狎,在地鐵站中最好不要和人四目相接。
但生死遞嬗,電影裡的戀人直至30年後再度重逢,再度相愛。

好像一切都還沒開始,也許一切都結束了。然而,一切正在緩慢地行進中…
傳說巴黎聖母院前有個巴黎中心點,只要繞著它打轉,將來就會再度回到這裡。
有關這個都市的傳聞總是有別於其他,特別容易讓人動容;
當我們漸漸長大,懂得分辨淚水的味道時,就會懂得那些相聚、離別的百轉千迴吧。

看完好幾天了才開始寫心得,因為相信能在心頭迴盪的才是好故事;
所以想紀錄與回味這2小時所串連起來的溫柔和感動。
( 有一段用王菲的天空當背景音樂的也迴盪不已,不過那是因為拍得太不知所以了…,
 難道這就是原聲帶沒有收錄天空的真正原因嗎 XD )

我很喜歡這種拼盤式的電影,可以享受到各種滋味,而且份量都不至於造成後遺症,
一次又一次,讓心情隨之起伏,細細回味…


也許那是我早已遺忘的,或是一生中都讓我迷戀的。
而我只能告訴你,我仍然同樣地感到快樂及悲傷,不過不是太過悲傷…,
因為,我感受到自己真實地活著,是的,活著。

就在這個時刻,我愛上了巴黎,而巴黎也愛我。